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是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于2022年申报获批的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编号:22STA053。旨在探索并构建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系统化标准体系。课题首席专家为常月红,参与团队成员来自多家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通过整理现行标准与政策、梳理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该研究尝试搭建一套兼具可操作性与普适性的非遗标准化理论框架。
二、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非遗保护逐渐由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规范化保护转变。然而,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明晰的标准与执行机制,容易出现碎片化和不一致的情况。因而,建立一套针对非遗项目的多层级、全流程标准体系通用框架,对当代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主要内容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非遗项目进行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县区级的分级管理,并根据类型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进行细分研究。
包括调研标准、翻译标准、认定标准、传承标准、保护标准以及针对不同工艺或材料的技术标准等,为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提供全方位规范。
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到企业标准等,构成彼此配套、彼此衔接的综合性标准体系。
研究中提出并采用了同心圆式的理论通用框架:从最核心的“非遗对象本体”出发,逐层延伸至“分级管理”“功能标准”“标准层级与实施主体”,旨在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非遗项目制定统一路径,并可根据各地特色和项目需求灵活拓展。
四、研究团队
本项目由华夏文化促进会申报并组织实施,首席专家为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常月红。团队成员包括:
李宏复 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安 夙 策展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苏 旭 参 赞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
崔荣荣 教 授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叶洪光 教 授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孙舜尧 教 授 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
刘晓蓉 教 授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牛 犁 教 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等,涵盖文化人类学、博物馆学、传统工艺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五、意义与影响
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提供统一指引。
在标准化规范下,既能尊重非遗原真性,又能为项目在数字化、文旅融合等方面留出灵活空间,让非遗在当代社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标准体系的建立可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从专业领域到公众层面的认同和互动。
借助标准化管理,可推动非遗资源与相关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既保障文化本体价值,又促进地域经济与文化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