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邀请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单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就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传承路径和创新思路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本次专场由华夏文化促进会、天津杨柳青画社共同主办,天津美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天津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担任策划,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论坛开幕式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安夙主持。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常月红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保护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在这一背景下,举办木版年画专场意义非凡。常月红强调,应充分挖掘非遗的多重价值,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创新传播与活化路径,做到守正创新,进一步推动木版年画从技艺传承迈向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表示,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护与创新既具有历史意义,也符合时代需求。本次专场聚焦木版年画的学术与实践,为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他强调,天津在非遗保护方面成果显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提升,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复兴。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致辞中强调将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当代题材与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是推动非遗守正创新的关键路径,正积极引导师生以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技艺为基础,创作反映当代社会与城市风貌的新题材作品,并通过融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在多元领域探索木版年画的现代化表达与传播方式。天津美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王中谋阐述了天津美术学院成立人工智能艺术学院的背景与意义,认为在艺术与科技融合、非遗数字化、艺术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的探索,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等本地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天津市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张纪欣认为,杨柳青木版年画不仅是天津文化的亮丽名片,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代表。年画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工艺实践与出版传播的结合,通过工艺标准化和出版成果,推动民间艺术焕发新生命力。

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达回顾了本人60多年的从艺历程,是年画抢救和保护历史的见证人。他呼吁年轻一代要承担起责任,以知识与实践推动杨柳青年画的研究与发展。“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他以此勉励青年人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安夙在主持开幕式时强调,木版年画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视觉记忆与民俗智慧。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各流派木版年画的文化演变、技艺传承、发展路径以及数字化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期待通过这样一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平台,与会者能够相互借鉴,推动不同流派和项目之间的融合创新,进一步彰显木版年画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活力。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宗成灵、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典藏部主任潘旭辉、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张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高登科、中华世纪坛数字馆副馆长王昭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策展人韩小赫、北京风雅颂文化传媒公司编辑部主任陈爱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玺增、珠海古元美术馆馆长刘春潮等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作为论坛专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由姜彦文策划的“功同六籍-杨柳青年画历史故事展览”备受关注。此次展览从天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收藏中精选了23件套古版年画,将持续至2025年2月21日。展览分为神话传说、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四个部分,涵盖牛郎织女、封神榜、三国演义、杨家将等众多传统故事,让观众从杨柳青年画的独特视角重温中国历史与民间文化。

现场,天津杨柳青画社成员现场向与会专家和观众演示了勾、刻、印、绘等木版年画传统技艺,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场面热烈。

分享到
推荐新闻

华夏文化促进会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 李小琳当选主席

在召开的华夏文化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会上,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当选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华夏、周鹏、常月红等当选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来自文旅中国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编者按: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在2024.12.13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对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做了论述。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上,可以考虑让认同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也能成为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又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品牌新标识正式启用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新logo正式启用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的通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7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召开。本活动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金火炬”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征稿日前在京启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当前文艺创作,推动中国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和创新,以书法形式传播推广,通过以非遗促进非遗,实现非遗项目间融合创新发展,特举办书法作品展。

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常月红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号:21&ZD335)”开题报告会以线上形式举行。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茶文化专场举行

中国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其独特的香气深入万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和品饮,更在于茶中所蕴藏的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茶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文物修复专场举行

古文物修复技艺专场旨在通过修复成果的展览,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展示,保护案例分析,修复与保护成果交流等内容,探索新时代该领域标准建立的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从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情 非遗国际传播须有温度有态度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在对外文化宣介工作中,不必拘泥于世界奇迹或国之瑰宝,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柴米油盐,小处着眼也可以大处落脚,文化差异中仍然能够找到文化共情。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中国收藏会馆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在北京紫霞琴院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

2019年12月12日,“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由常月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将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理论框架建立及标准制定实践展开。

我会非遗分会主题学术活动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批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由常月红会长担任论坛主席。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中华剪纸项目

2020年1月9日,中华剪纸艺术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希岗为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颁发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聘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2019年12月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启动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主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顾问苏旭做了详细说明。

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纪念刘新吾诞辰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主办,成都盘破门武术研究会协办,北京天元利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纪念刘新吾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2019年10月20日举行。

常月红应邀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2019年6月2日,201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洛杉矶比华利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现状及未来前瞻。论坛由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比华利山历史学会和当地相关组织共同发起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聘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出任荣誉主席

2019年6月30日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伯蒂.埃亨)正式从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先生接过了聘书,受邀成为华夏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这是华夏文化促进会在连接国际资源,打造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常月红受聘出任《中国收藏》编委及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7月19日,常月红会长受聘出任《中国收藏》杂志编委及《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报集团总经理、《中国收藏》杂志创始人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徐舰先生、《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女士分别向常月红颁发了聘任书。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于二O一九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