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在何处?如何为非遗创新更好地赋能?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为非遗发展建言献策,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此次论坛由中国商报社、中国收藏杂志社、中国商业创新大会组委会主办,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协办。

“中国商报社旗下的《中国收藏》杂志,创刊至今20年时间里,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采访、宣传和报道,始终和非遗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密切相关,一直为非遗保护与传承鼓与呼。其次,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可以说,这项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非遗不仅需要保护与传承,还需要通过市场和商业的力量,用创新的方法让它发扬光大。”中国商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舰在致辞中表示。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山从2012年至2016年,担任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执行主席。这几年中,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官员及非遗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他在致辞中呼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全社会广为关注,当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是其表,教育是其本,现在很多业界同仁和大师、传承人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自强,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文化的自觉,而且应当存留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王山说。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发展关系到民族文化血脉的追续,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原编委刘鲁燕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要不断赋予非遗以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增强非遗活力,使非遗中含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围绕非遗开发出受大众欢迎的优质文化产品,把非遗的内涵更好的融入生产、生活,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取社会效益。”

       此次活动分为嘉宾演讲、圆桌论坛、颁奖典礼等环节。其中,圆桌论坛以“为非遗赋能创新方法”、“非遗文化传播与创新”为主题。无论是嘉宾演讲还是圆桌论坛,可谓“大咖”云集。不少嘉宾都是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并有着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以及资深人士。他们围绕传承与创新的主线,以亲身的经验和体会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既生动形象又干货满满。他们的妙语连珠,一波又一波地带动着现场气氛,令听众直呼受益匪浅。

       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共有40个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官员、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原主任,苏旭与听众分享了中国获得这一瞩目成绩的过程。据他介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前十位的排名中,中国遥遥领先,日本、韩国才20多项,其他国家也只有十余项。“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苏旭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保护和利用应该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这是与会人士相当重视的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托表示,市场性保护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所有非遗门类都是一种产品,应该尊重产品的生产规律。但在保护过程中,针对每一种类型,市场性保护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营造技艺的保护便可以注入新的方式——衍生品开发,从而让保护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与此同时,让非遗“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是非遗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点也成为了与会人士的普遍共识。“以人为本,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兼《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建议在非遗创新的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侯样祥近年来在中国美术馆策划美术展览十余次,关于非遗保护,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侯样祥认为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博物馆和市场是非遗传承的两条出路,“传不下去的,就进博物馆。大家不要害怕非遗进博物馆,能进博物馆的都是精品。能传下去的,靠的都是市场” 。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宏复研究员则从空间文化的理论高度,结合她遍访中国各种类刺绣地区的实践所得,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刺绣,阐述了从技艺到传承、从文化的特点到市场现状,给听众展示了一个关于刺绣艺术的画卷。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吴南副研究员认为将传统手工艺通过简单扩大再生产直接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通过非遗的文化路径却能够将提供给文化创意之用的精神层面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能够完成传统手工艺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间接转型。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詹怡萍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所牟晓林老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安夙老师、中华女子学院的朱利峰老师以及其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一起就用创新方法为非遗赋能、及非遗创新传播等主题进行了探讨,气氛热烈。

继嘉宾演讲和圆桌论坛之后,隆重的颁奖环节更是将活动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非遗传承新锐人物奖”“非遗传承先锋模范人物奖”“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奖”。

       此次颁发的三大奖项,是表彰近年来为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做出卓越成绩的个人,从创新性、可持续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国内外交流、及获得社会荣誉等方面进行了评估。他们中既有为传承而始终坚守的非遗大师,也有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理论依据的专家学者,还有不断创新方式推进非遗创新发展和国际传播的资深人士,更有充满创意的新一代非遗人。

     来自于非遗不同领域的娘本(热贡唐卡制作技艺)、秦玉峰(中药阿胶制作技艺)、侯样祥(非遗文化战略研究)、苏旭(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刘托(建筑艺术营造技艺理论研究)、蔡水况(漆线雕技艺)、关庆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李宏复(刺绣艺术研究)、常月红(紫砂壶制作技艺)等50位在非遗领域作出卓越成绩的人士获得了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奖,是该领域最高奖项。

分享到
推荐新闻

华夏文化促进会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 李小琳当选主席

在召开的华夏文化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会上,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当选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华夏、周鹏、常月红等当选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来自文旅中国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编者按: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在2024.12.13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对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做了论述。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上,可以考虑让认同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也能成为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又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品牌新标识正式启用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新logo正式启用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的通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7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召开。本活动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金火炬”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征稿日前在京启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当前文艺创作,推动中国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和创新,以书法形式传播推广,通过以非遗促进非遗,实现非遗项目间融合创新发展,特举办书法作品展。

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常月红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号:21&ZD335)”开题报告会以线上形式举行。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茶文化专场举行

中国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其独特的香气深入万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和品饮,更在于茶中所蕴藏的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茶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文物修复专场举行

古文物修复技艺专场旨在通过修复成果的展览,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展示,保护案例分析,修复与保护成果交流等内容,探索新时代该领域标准建立的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从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情 非遗国际传播须有温度有态度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在对外文化宣介工作中,不必拘泥于世界奇迹或国之瑰宝,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柴米油盐,小处着眼也可以大处落脚,文化差异中仍然能够找到文化共情。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中国收藏会馆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在北京紫霞琴院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

2019年12月12日,“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由常月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将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理论框架建立及标准制定实践展开。

我会非遗分会主题学术活动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批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由常月红会长担任论坛主席。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中华剪纸项目

2020年1月9日,中华剪纸艺术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希岗为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颁发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聘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2019年12月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启动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主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顾问苏旭做了详细说明。

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纪念刘新吾诞辰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主办,成都盘破门武术研究会协办,北京天元利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纪念刘新吾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2019年10月20日举行。

常月红应邀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2019年6月2日,201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洛杉矶比华利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现状及未来前瞻。论坛由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比华利山历史学会和当地相关组织共同发起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聘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出任荣誉主席

2019年6月30日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伯蒂.埃亨)正式从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先生接过了聘书,受邀成为华夏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这是华夏文化促进会在连接国际资源,打造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常月红受聘出任《中国收藏》编委及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7月19日,常月红会长受聘出任《中国收藏》杂志编委及《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报集团总经理、《中国收藏》杂志创始人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徐舰先生、《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女士分别向常月红颁发了聘任书。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于二O一九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