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这是我爷爷郎绍安在1930年做的《司马光砸缸》,它的大小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纸杯差不多,4个人物都在‘纸杯’大小的空间里完成。它是我爷爷21岁时完成的作品。”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文化遗产法治论坛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介绍着北京“面人郎”的数字化成果。

通过会场的大屏,面人《司马光砸缸》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目前我家保存时间最长的作品。非遗作品受制于材料等原因往往有物理寿命,子孙后代有可能会失去观赏这些作品的机会。”郎佳子彧说。如今,非遗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2023年初,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资助下,郎佳子彧带领团队开始了“面人郎”的数字化探索。

郎佳子彧介绍,他们通过3D建模等方式,将作品进行数字化存储。现场,郎佳子彧还展现了《司马光砸缸》作品的3D扫描模型,公众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作品的细节。“只要数据在,作品就能保存下去,还可以通过更多移动端口让更多人欣赏这些作品。”郎佳子彧说。

除了数字化存储外,郎佳子彧还对非遗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作了进一步考量。2023年举办的“百年散步——面人郎家族艺术展”,结合数字化技术展现了“面人郎”的百年变迁。郎佳子彧发现,非遗数字化后,有诸多应用场景被年轻人接受并喜欢,满足了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

声音的记录也是非遗数字化的重要内容。华玲(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翟绍华在工作和调查中发现,民间文学作为非遗分类的一大项,保护传承现状堪忧。很多经典的民间文学故事没有被保存记录,很多经典的非遗民间文学项目缺乏整理搜集人、讲述传承人。为此,翟绍华率领团队创建了“拾遗听69”微信公众号平台,以“故事讲述音频+图文”的形式,将经典的民间文学故事记录、保存下来。

据了解,自2022年“拾遗听69”微信公众号平台创办以来,已发布了近700篇民间文学故事,并获得北京市16个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发布的传说故事已覆盖北京市12个区。故事涵盖《八达岭长城传说》《潭柘寺传说》等17项非遗民间文学故事。翟绍华介绍:“我们还将故事的音频在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荔枝FM、蜻蜓FM等平台同步发布。”

非遗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了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自此非遗数字化实现了有“标”可依。该标准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总体要求,规定了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资源著录方面的业务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1部分。在各个部分中,明确了“采集什么”“怎样采集”“如何著录”等,具有很精确的指导作用。“该标准的发布,让我们对非遗保护未来如何开展,如何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有了更具像的认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胡姗辰说。

在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常月红看来,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提高了非遗的可及性和普及性,通过线上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等平台,让公众更容易接触和了解非遗;提升了非遗的保护和记录效率,精准记录和存储项目细节,防止知识和技艺的丢失;提供了非遗的创新途径,还帮助非遗项目开发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非遗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常月红建议,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以实现有效数字化。此外,需要加强版权保护,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摘自《中国文化报》2024-01-23(记者 李荣坤)
      图片来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作品《三英战吕布》

分享到
推荐新闻

华夏文化促进会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 李小琳当选主席

在召开的华夏文化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会上,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当选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华夏、周鹏、常月红等当选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来自文旅中国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编者按: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在2024.12.13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对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做了论述。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上,可以考虑让认同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也能成为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又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品牌新标识正式启用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新logo正式启用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的通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7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召开。本活动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金火炬”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征稿日前在京启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当前文艺创作,推动中国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和创新,以书法形式传播推广,通过以非遗促进非遗,实现非遗项目间融合创新发展,特举办书法作品展。

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常月红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号:21&ZD335)”开题报告会以线上形式举行。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茶文化专场举行

中国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其独特的香气深入万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和品饮,更在于茶中所蕴藏的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茶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文物修复专场举行

古文物修复技艺专场旨在通过修复成果的展览,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展示,保护案例分析,修复与保护成果交流等内容,探索新时代该领域标准建立的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从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情 非遗国际传播须有温度有态度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在对外文化宣介工作中,不必拘泥于世界奇迹或国之瑰宝,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柴米油盐,小处着眼也可以大处落脚,文化差异中仍然能够找到文化共情。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中国收藏会馆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在北京紫霞琴院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

2019年12月12日,“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由常月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将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理论框架建立及标准制定实践展开。

我会非遗分会主题学术活动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批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由常月红会长担任论坛主席。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中华剪纸项目

2020年1月9日,中华剪纸艺术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希岗为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颁发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聘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2019年12月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启动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主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顾问苏旭做了详细说明。

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纪念刘新吾诞辰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主办,成都盘破门武术研究会协办,北京天元利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纪念刘新吾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2019年10月20日举行。

常月红应邀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2019年6月2日,201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洛杉矶比华利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现状及未来前瞻。论坛由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比华利山历史学会和当地相关组织共同发起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聘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出任荣誉主席

2019年6月30日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伯蒂.埃亨)正式从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先生接过了聘书,受邀成为华夏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这是华夏文化促进会在连接国际资源,打造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常月红受聘出任《中国收藏》编委及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7月19日,常月红会长受聘出任《中国收藏》杂志编委及《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报集团总经理、《中国收藏》杂志创始人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徐舰先生、《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女士分别向常月红颁发了聘任书。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于二O一九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