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官员苏旭说。

     “越是底蕴深厚的东西,在创新方面越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非遗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根基的;我们也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没有创新,非遗就没有生命力。”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舰说。

     非遗如何守正创新?非遗保护工作如何更好地进行?专业人士和普通人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020年12月11日,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人士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研讨和交流。

这次活动由中国商报社、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等单位协办。

非遗生存空间不断扩大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时,国人脑海中非遗的概念是模糊的。如今,这一概念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遍地开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毛小雨说。

“我们的昆曲申报世界级非遗时,全国只有大约600位昆曲人,有时候戏演到一半,观众就跑没了。申遗成功后,昆曲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在北大百年讲堂的演出,竟然火爆到一票难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说,如今昆曲的生存环境比20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文化和旅游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绝大部分已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就有200多个。

      王安奎认为,每项非遗都有自己的特点,非遗保护工作必须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就戏曲艺术而言,首先要把剧目、表演、配乐、唱腔里有特点、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其次,戏曲等非遗不能是静态的,要在传承中发展;再次,不能脱离时代、脱离观众,戏曲虽然要进行商业化的公演,但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

      深入挖掘非遗的特点和价值,一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学术型纪念馆在这方面提供了解决思路,梅兰芳纪念馆传承梅派艺术的方式极具示范作用。“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文献的征集和整理;二是理论和体系的建设,我们精心研究梅兰芳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创办了《梅兰芳学刊》;三是把梅派艺术与古琴艺术进行跨界融合,在北京和海外进行了演出和展示。我们还开办了公益性讲座‘兰芳讲坛’和一些普及性的展览。”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说。

推动非遗融入生活

      “在坚持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培育出政府指导、公司研发、织女生产的‘公司+作坊+农户’产学研一体化的市场模式,生产出耳环、围巾、裙子、桌旗、靠垫、壁挂等一系列极具现代生活气息的产品。”论坛嘉宾、海南大学副教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研究专家孙海兰告诉笔者,一些织女能够利用抖音等平台发布、出售自己的黎锦织品,自发培育多元化的黎锦市场,助力地方脱贫。

      2006年,黎族纺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来自大自然的黎锦图案与色彩、纺染织绣的纯手工工艺,再加上丰富独特的黎族文化,使黎锦吸引了海南岛内外设计团队的目光。近年来,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黎锦成为时尚秀场的宠儿。

      “非遗与当代设计的关系就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刘佳认为,应该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多时代特色,使其更贴近百姓生活。比如,可以提取经典传统的视觉原色,经过再设计,实现视觉艺术的现代转变。这些现代设计可以应用到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方方面面。

      “非遗传承与保护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非物质文化’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晓林说,应该提高非遗的时尚性和审美格调等,让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更了解非遗,更认同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专业群体守护非遗

     “相比传统技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保存在口头文本里,而且有多种表现方式。”国家图书馆馆员刘东亮介绍,基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国家图书馆总结了4种工作方法:一、加大作品典藏,记录存储文本内容;二、进行人类学记录,保存重大传统仪式的完整流程;三、对传承人相关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还原或构建文化社群;四、图书馆与其他科研机构和媒体合作,进行影像记录和文献收集。比如,为了记录人数较少的普米族的相关情况,他们找到一位普米族老人,他会讲30多个本民族的传统故事,国家图书馆进行了采集。

     非遗的守正创新也离不开媒体人的支持。“创刊20年来,《中国收藏》见证了我国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历程。古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后,我们做了特别策划,邀请制琴大师、藏琴大家、古琴音乐家与我们一起挖掘古琴背后的历史文化。我们杂志每期都有一个特别策划,其中很多是有关非遗的。我们用文字的力量守护着非遗。”中国收藏杂志社社长陈念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强调,我国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离不开非遗研究专家、传承人,更离不开基层的非遗工作人员,他们共同构成落实我国非遗政策的基本体系。参加论坛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推荐新闻

华夏文化促进会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 李小琳当选主席

在召开的华夏文化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会上,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当选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华夏、周鹏、常月红等当选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来自文旅中国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编者按: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在2024.12.13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对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做了论述。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上,可以考虑让认同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也能成为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又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品牌新标识正式启用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新logo正式启用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的通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7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召开。本活动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金火炬”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征稿日前在京启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当前文艺创作,推动中国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和创新,以书法形式传播推广,通过以非遗促进非遗,实现非遗项目间融合创新发展,特举办书法作品展。

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常月红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号:21&ZD335)”开题报告会以线上形式举行。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茶文化专场举行

中国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其独特的香气深入万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和品饮,更在于茶中所蕴藏的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茶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文物修复专场举行

古文物修复技艺专场旨在通过修复成果的展览,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展示,保护案例分析,修复与保护成果交流等内容,探索新时代该领域标准建立的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从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情 非遗国际传播须有温度有态度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在对外文化宣介工作中,不必拘泥于世界奇迹或国之瑰宝,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柴米油盐,小处着眼也可以大处落脚,文化差异中仍然能够找到文化共情。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中国收藏会馆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在北京紫霞琴院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

2019年12月12日,“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由常月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将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理论框架建立及标准制定实践展开。

我会非遗分会主题学术活动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批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由常月红会长担任论坛主席。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中华剪纸项目

2020年1月9日,中华剪纸艺术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希岗为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颁发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聘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2019年12月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启动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主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顾问苏旭做了详细说明。

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纪念刘新吾诞辰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主办,成都盘破门武术研究会协办,北京天元利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纪念刘新吾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2019年10月20日举行。

常月红应邀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2019年6月2日,201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洛杉矶比华利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现状及未来前瞻。论坛由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比华利山历史学会和当地相关组织共同发起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聘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出任荣誉主席

2019年6月30日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伯蒂.埃亨)正式从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先生接过了聘书,受邀成为华夏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这是华夏文化促进会在连接国际资源,打造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常月红受聘出任《中国收藏》编委及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7月19日,常月红会长受聘出任《中国收藏》杂志编委及《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报集团总经理、《中国收藏》杂志创始人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徐舰先生、《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女士分别向常月红颁发了聘任书。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于二O一九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