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主题论坛作为全校19个主题论坛之一举办。论坛分为五个主旨报告、三个案例分享、一个圆桌讨论,线上线下逾300人参加,互动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问题,共同探讨本学科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国务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MLIS教指委副主任、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陈传夫,国务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参加并致开幕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志耘研究员,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化代表、文旅部文化参赞苏旭,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李良松,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文理交叉平台专家周晓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作主旨报告。北京万方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张秀梅,山东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白如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严承希作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案例分享。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越男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闫慧、钱明辉、牛力分别主持专家圆桌讨论、案例分享、闭幕式等环节。周晓英作总结,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师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张斌致闭幕辞。

       冯惠玲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欢迎,她表示,通过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延续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能够融为一体,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迎来了新的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学科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陈传夫在致辞中提到了本次论坛对学科的重要意义,他提出本次论坛主题一方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能够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加强学科建设进而提升我们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孙建军在致辞中表示,本论坛的召开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等相关领域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他认为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看待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问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优化和改进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新技术与数据生产要素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技术如何改变,文化智慧和文化遗产中的精神特征仍然不变。

赵志耘从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出发,表达了以下三个观点:首先,文化遗产数字化正在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科技赋能的数字化成为让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最后,要利用好科技来丰富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表现形式,打造场景驱动应用示范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并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科技融合开放创新平台。

       苏旭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审议与制定的全过程。他认为,作为国家的外交人员,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有勇气和责任心,敢于担当。虽然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名列前茅,人类非遗名录数量第一,但每一项都不是唾手而得的,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而获得的。

       李良松梳理了从远古至三皇五帝,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和传承体系,介绍了各医学流派重要代表人物和医学文献,阐述了各流派的重要思想,揭示出各时期医学理论与应用体系的发展演变,展现出中医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极大魅力。

周晓英首先对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了简要解析,以三星堆文化遗址和爱尔兰传统音乐为例,阐述了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保护、传承和赋能作用,最后强调要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方法传承文化遗产,如用VR、AR等新技术打造文化消费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传统连接现在,用现在谋划未来,创造条件,缔造未来文化强国。

       常月红提到非遗进校园是基本国策,介绍了全国各地中小学和高校非遗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出非遗进校园的三个阶段、非遗进入校园项目选择的原则、非遗和校园融合的步骤和人才出校园进入社会的状态,并盘点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非遗进校园现状,建议尽快开展红色文献和非遗项目内容交叉领域研究。

       张秀梅作了题为《中医本草芳香非遗项目数字化与产业化发展探索》的案例报告。她从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的智慧服务示范课题思路和近期所取得的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说明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对于产业升级智慧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核心因素,并展示了本草芳香非遗项目推进过程中在场景化、科学化、智能化、生活化、个性化和艺术化六个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白如江以“建设稷下学派文献资料数据库”为主题,从稷下学派文献资源建设、稷下学文献资料数据库平台构建及稷下学文献细粒度知识组织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对研究项目进行了深入介绍,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稷下学宫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拓展多模态数据资源整合能力的展望。

        严承希以“面向汉语古籍文本的实体抽取技术与方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如何提升汉语古籍的实体抽取性能、如何处理汉语古籍领域少样本学习问题、如何进行汉语古籍标注功能与质量管理等问题,提出引入先验知识提升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运用主动学习解决汉语古籍领域少样本学习问题的思路,并提出了汉语古籍语料标注工具的优化策略。

        线下线上参会者围绕主旨报告和案例分享的内容进行了提问,与会专家就参会者的提问给予了回答。

        周晓英总结发言,她表示各位嘉宾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多角度探讨,从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两个层面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为本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提出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她对学校和学院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的参与表达了感谢。

        张斌致闭幕辞,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非常重要、时间非常关键、任务非常明确。本论坛在国际视野中审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立足本土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新模态,弘扬和助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传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盛会。

分享到
推荐新闻

华夏文化促进会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 李小琳当选主席

在召开的华夏文化促进会四届一次理事会上,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当选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李小琳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华夏、周鹏、常月红等当选副会长。

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

(来自文旅中国报道)近日,第四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木版年画专场在天津举行。本次专场以中国木版年画的整体视野为出发点,聚焦杨柳青、桃花坞、凤翔、朱仙镇、杨家埠等多个主要年画流派,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传承路径与创新思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编者按: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在2024.12.13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对构建科学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做了论述。

加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上,可以考虑让认同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也能成为这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既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又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5月-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近年来,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实现了深度融合,一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文化报-非遗数字化让老手艺“活”起来、传下去

数字化过程中要重视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和延续其文化内涵,防止过度商业化或失真。同时,加强技术和资源的普及,以确保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品牌新标识正式启用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新logo正式启用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关于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召开的通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23年7月1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召开。本活动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金火炬”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征稿日前在京启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当前文艺创作,推动中国非遗事业传承、发展和创新,以书法形式传播推广,通过以非遗促进非遗,实现非遗项目间融合创新发展,特举办书法作品展。

常月红参加“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论坛

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5周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高端学术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国际视野和本土探索。

常月红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项目号:21&ZD335)”开题报告会以线上形式举行。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茶文化专场举行

中国茶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其独特的香气深入万里。茶文化不仅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和品饮,更在于茶中所蕴藏的哲学、美学和生活态度。茶的文化价值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文物修复专场举行

古文物修复技艺专场旨在通过修复成果的展览,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展示,保护案例分析,修复与保护成果交流等内容,探索新时代该领域标准建立的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从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情 非遗国际传播须有温度有态度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在对外文化宣介工作中,不必拘泥于世界奇迹或国之瑰宝,应该既有阳春白雪又有柴米油盐,小处着眼也可以大处落脚,文化差异中仍然能够找到文化共情。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在北京中国收藏会馆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举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古琴艺术专场在北京紫霞琴院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兴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热潮。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积极融入到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

2019年12月12日,“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200余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由常月红会长担任首席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将围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理论框架建立及标准制定实践展开。

我会非遗分会主题学术活动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批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批准。由常月红会长担任论坛主席。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中华剪纸项目

2020年1月9日,中华剪纸艺术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希岗为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颁发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聘书。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在京启动

2019年12月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启动发布会举行,发布会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主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华夏培训认证体系顾问苏旭做了详细说明。

常月红获得2019年度中国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勋章

2019年12月12日上午,“论非遗辉煌成就 展非遗美好未来——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隆重举行。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成为这个岁末非遗领域的一大盛事。

纪念刘新吾诞辰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由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主办,成都盘破门武术研究会协办,北京天元利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纪念刘新吾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武术盘破门发展研讨会”,2019年10月20日举行。

常月红应邀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2019年6月2日,2019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在洛杉矶比华利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现状及未来前瞻。论坛由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比华利山历史学会和当地相关组织共同发起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聘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出任荣誉主席

2019年6月30日爱尔兰前总理Bertie Ahern(伯蒂.埃亨)正式从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先生接过了聘书,受邀成为华夏文化促进会荣誉主席。这是华夏文化促进会在连接国际资源,打造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常月红受聘出任《中国收藏》编委及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7月19日,常月红会长受聘出任《中国收藏》杂志编委及《中国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报集团总经理、《中国收藏》杂志创始人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徐舰先生、《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女士分别向常月红颁发了聘任书。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在京成立

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于二O一九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华夏文化大厦正式成立,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推进又多了一支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会长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助理、非遗艺术家常月红先生兼任。